胜宇配资
昨天发完圆明园秋游那篇(详戳:圆明园,已经美成了我不认识的模样!!!),不少家人留言:



也有粉丝怪我发得太晚。

小伙伴@达西 看到,主动说:"那我抓紧再写一篇吧,推荐我刚看的画展,特别有意思,但马上就闭展了!"
我一听心里一紧——赶紧打听了下,好在"还来得及"!
丰子恺展到 11 月 2 日结束,齐白石那个能看到 12 月 5 日。
于是这篇,就当是帮大家补上一趟没赶上的秋日艺术之旅。
达西说,这两个展让她看完都惊叹:"居然治好了我‘看不懂画展’的恐惧症!"
不信你接着往下看� �

老实说,我原本对看画展真不太热衷——
原因很简单:看!不!懂!
那些抽象的现代派作品看得我一脸懵,就连我们老祖宗的国画精华,我也常常是隔着一层玻璃纸的那种感受。
知道它好,却难以共鸣。
直到最近,偶然去了趟北京画院美术馆。
当时正展出两个展——
一个是《无限清凉——丰子恺艺术展》,另一个是《三家门下转轮来——齐白石与徐渭、八大山人、吴昌硕》。
没想到,这两个展竟然让我这个"画盲"也看出了门道!原来艺术,也可以亲切、生动、甚至带点幽默。
重点是:这俩展还都是免费的!只要提前在北京画院公众号上预约即可。
而且位置也特别方便,就在团结湖附近,看完展还可以去朝阳公园赏秋,或者去蓝色港湾、三里屯吃吃逛逛,秋天亲子周末的"一条龙好去处"就这么安排上了!
01
《无限清凉——丰子恺艺术展》
今年是丰子恺先生逝世五十周年。
展览题名"无限清凉",我一开始还有点疑惑:开在 9 月的展览,暑热都过去了,咋还"清凉"呢?


后来才知道,这背后藏着一个典故。这四个字其实出自丰子恺与思想家马一浮的一段颇具禅意对话。
当年丰子恺打算创作《无常画集》,马一浮淡淡回了句:
"无常就是常。无常容易画,常不容易画。"
一句话如清风拂面,让丰子恺"顿觉清凉"。而这,也正是他一生画作的底色。
我们看丰子恺老先生的画,最大的感触就是那种以平常心关照世间平常事。
简单的线条里画的皆是先生所悟之"常"——
童真不泯,是常;
草木枯荣,是常;
人间情味,更是常。

所以,看他的画,真不会有"看不懂"的压力。不仅看得懂,还能看出"常"背后的几许"不寻常"的深意来!
比如展览开篇那幅《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》,空灵寥落,一下子就能让人想起那些聚散无常、月色如洗的夜晚。
胜宇配资
整个展览以"清凉"为主线,分成四个板块:"诗意之情""护生之心""童真之趣""闲逸之韵",配合书信、手稿、文献,还有不少互动体验。处处皆能感受到策展人、布展人之用心!

我最喜欢的,是"护生之心"和"童真之趣"两个板块。
家的暖意、童年的本真、友情的醇厚,全都静静流淌在先生的笔端——真诚、自由、澄明无染。一笔一画,无不体现对生命本真的珍视。


更妙的是,丰子恺的幽默真能治愈人。
比如花生米皱眉的神态、聒噪小娃的恼人——那种"小小人类的日常烦恼",一百年前、今天都一样!
看着看着,我竟笑出了声。

至于这些童真美好的切片,每一张都把我带回到了自己童年的美好时光!

展览最后一章"闲逸之韵",更像是为秋天收个尾,此时此刻看到真是极为共情。
三五好友谈笑,无需"下棋法",生活的节奏里有闲散、有通透,也有一份"豁然"。


走到最后那幅《豁然开朗》前,几乎每个人都会停下脚步,并驻足许久!

02
《三家门下转轮来——齐白石与徐渭、八大山人、吴昌硕》
看完丰子恺这个展之后,才知道 3-4 层还有其他展。完全是本着"来都来了"的信念,打算上去看一圈就走人,没成想,还就真的看进去了!

确切地说,几乎是从一进门,就被徐渭的这组《杂花图》吸了粉!即使我这个画盲,也忍不住感叹:
"这荷花也太好看了吧!"

这个特展的策划真有意思。
用馆长吴洪亮的话说,这是一场"粉丝与偶像同框"的展览——粉丝是齐白石,而他的偶像是徐渭、八大山人以及吴昌硕。

以往说起这些大家,我其实都是有些望而却步的,总自愧于自己相关知识太少,难以欣赏到大师们笔下的精妙之处!
然而,这一次,策展人用"齐白石追随的三位前辈"为线索,把四位大师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展示——同题材、不同风格,哪怕是我这种画盲小白也能立刻看出各自的气韵与性格来。
比如,徐渭的螃蟹 vs. 齐白石的螃蟹:
一个潇洒放浪,一个生动可掬。

(徐渭作品)

(齐白石作品)
再比如,八大山人的鹰 vs. 齐白石的鹰:
一个孤傲冷峻,一个昂扬生气。
回来查资料才知道八大山人画这幅鹰其实是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,表达的是一种鸠占鹊巢的愤慨。

(八大山人作品,不过现场这幅是复制品,非八大真迹)

(齐白石的作品)
对比着看,就算是门外汉也能体会出"笔墨之趣"。我甚至开始理解,为什么齐白石那么敬重他们。
很多人都是来回往复在几幅画作之间踱步观察,又或者与友人对比讨论,看得十分尽兴!
我自己这次真心是被八大山人狠狠地吸粉了——
他的狂放不羁,白眼看世的画风,真是看得人畅快淋漓。
站在那幅《双鹊大石图》前,我居然能感到一种"画外之气"。






整个展览的作品阵容也非常硬核:
徐渭《杂花图》《竹石水仙图》、
八大山人《双鹊大石图》《椿鹿图》、
吴昌硕《设色梅花》《临八大山人鹿图》、
齐白石《墨牡丹》《红梅图》《石上双鸟》……
以及他临摹八大的珍贵画稿,全都来了!
真心推荐大家来现场一看!
03
文创 & 实用信息
另外,同样值得一提的是,两个展的文创周边也太好逛了!
丰子恺展这边,除了传统的书签、日历、明信片之外,还有可以翻页的冰箱贴、榫卯拼接贴,都非常精致且设计感满满。

齐白石展那边则更"周全":
有虾图眼镜布和书签、光栅扇子、画作冰箱贴、套色印章、帆布包、套杯茶具……

我收了一个帆布包,背上身真是吸睛!

展览都在北京画院美术馆,团结湖地铁出来步行五分钟。0 元预约就能看,真的建议大人孩子都去——
你会发现,"看画展"不再是那种"怕看不懂"的事,而是一种特别温柔的放松。
小编实在是画之外行,语言上怎么努力都说不出这个展的十分之一好来,大家感兴趣也可以戳画院公号上的文章进一步了解:"三家门下转轮来——齐白石与徐渭、八大山人、吴昌硕"将于 9 月 9 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
关于中国大写意发展以及四位大家的经历与画风的讨论,我自己是不懂的,观展回来后在公号上搜索资料,看到有画院策展执行人的现场直播,对画作本身极其背后的故事做了详细的讲解,感兴趣的大家可以扫码看回放!

走出展厅时,我最大的感受是:
别让"看不懂"成为止步的理由。
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,哪怕你什么都不懂,只要走进那方有光、有色、有气息的空间,眼睛和心,都会悄悄长出新的触角。下一次的惊喜,也许就藏在下一幅画的留白里。
重
磅
预
告
1
END
胜宇配资
七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